《康治本伤寒论标注.戸上重较校.安政4年.1857年》,这部古老的中医典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重量。它跨越时空的长河,从19世纪中叶的日本到今天,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这部书最初由日本康治二年(1143年)的沙门了纯所抄写,因此被尊称为“康治本”。而后,在日本贞和二年(1346年),医家和气朝臣嗣成再次抄录,此版本亦被后人称为“和气本”。这两个版本,如同历史的双璧,映照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到了安政四年(1857年),户上重较(玄斐)对这部古籍进行了细致的校对,与宋刻本进行了对比,并加以标注。这份努力,不仅是对经典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追求。然而,现存版本仅为残本,仅存65条,50方,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也让人更加珍视这残存的智慧。
户上重较在嘉永元年(1848年)对校后,发现康治本与宋刻本在文字、内容及避宋代君主名讳等方面存在异同,从而推断此书并非唐抄本。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书籍的流传脉络,也为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尽管现存版本已不完整,但这并不影响其学术价值。作为一部节注本,它原为1卷,如今虽残破,却依旧能让我们窥见古代中医学的博大精深。这部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让我们在探索中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