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哲学著作。它以六个一组的“—”与“--”组成的卦爻来占休咎,而谈休咎所据的理论又有很深奥的哲理。
这种占卜方式的起源现在尚不清楚,最早者见于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中骨角栖和鹿角枝上。在商代的陶器和兽骨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传世《易》本文究竟成书在什么时代,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成书于西周前期。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多见占卜的记载。秦始皇焚书,《易》属卜筮之书,不在焚毁之例。两汉经学兴盛,《易》学也相应发展,衍化出了施仇、孟喜、梁丘贺、焦赣——京房、费直等不同派别。其所言《易》理,大抵不离象、数之学。三国曹魏时王弼一反汉代《易》家的学说,扫除象、数,专言义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玄学大行,《易》与《老子》、《庄子》合称“三玄”,为玄学家清谈的内容,所以王弼的《易注》盛行一时(北朝因学风质朴,《易》学仍以汉郑玄注本为主)。唐初孔颖达又为之作疏,为官本《五经正义》之一(即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北宋仁宗庆历时,由于学术空气的变化,各种经书都出现了新的注本。程颐的《伊川易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但它仍以王《注》为主,只是去掉了其中的老、庄色彩而已。《伊川易传》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