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正文

《妈妈知道怎么办》演讲实录文字稿

  • 范文
  • 2025-02-24
  • 234
  • 更新:2025-02-24 19:49:06

大家好,我们今天是在北京回龙观的樊登书店,为大家录制本期的新书。这本书非常漂亮,叫作《妈妈知道怎么办》。我为大家请来了我的同事王小骞老师。

王小骞:您好,樊登老师!大家好!

樊登:小骞老师大家都很熟悉了,原来做生活服务类的节目特别多。后来怎么去读了心理学呢?

王小骞:这真还说来话长了。就是因为我

有了小孩。我有了小孩之后,我就在她一岁左右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慌张,我觉得我好像教育不了她。我一教育她,我就觉得我一身一身地出冷汗。好多人可能会觉得说你可真够矫情的,一岁的孩子你都教育不了。确实是。我在书里也写了。

樊登:对,哪个妈妈不慌张。

王小骞:对,就是比如那种例子,小孩在那儿搭积木,她那个精细动作发展不那么好的时候,她搭不好,就“啪”就摔了,然后嚎啕大哭,那脸憋得猪肝色。我这个时候就会特别本能地去开始“教育”她。我把这个“教育”打上引号。我去“教育”她,我跟她说,不要着急,慢慢来,想想办法。

有的时候这种时刻多了,我就激灵一下,我在干嘛呢?我其实是在输出价值观:遇事不要用情绪解决问题而要用方法。

我一看,我自己做得好不好?不好。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用情绪去掌控别人的人。我以前是非常非常情绪化的一个人,然后我就想,我去教育我的孩子脱口而出的这些东西,我自己做得并不好,那么未来,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她会怎么看我呢?她会怎么跟她的好朋友评价我呢?

樊登:换句话说,就是既然这些方法在您身上无效,那么在孩子身上也依然会无效。

王小骞:是的。

樊登: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份反思。大量的家长就没有这个反思,他就觉得说,以前他们那样对我,我就习惯性地这样对他,所以就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王小骞: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原因,我当时看了一本书,是黑泽明的自传,叫《蛤蟆的油》。他在那个序里面就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在日本的深山里有一个传说,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比癞蛤蟆还丑,它不是四条腿,它五条腿,浑身长满了疙疙瘩瘩的东西,然后就有人专门到深山里去抓这种蛤蟆。

抓来之后,把它放到一个镜箱里。那个镜箱面面都是镜子,蛤蟆通过镜子一照自己,被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吓出一身的冷汗。其实那个冷汗是一种油质的东西,那些抓它的农夫就会小心翼翼地拿一个小木板,把那个油刮下来,收到小瓶瓶里。这个是日本民间治疗烧伤和烫伤的特别珍贵的药材。

樊登:有点像林蛙油那种感觉。

王小骞:对。我当时就想,这个真的是大师级的这种认识水平。他是用此来隐喻说,一个人是需要反观自省,看到自己的丑。

樊登:蛤蟆都知道出冷汗,但是人不会。

王小骞:所以我看到我女儿,我跟她教育完了之后,我一身身的冷汗,我想,癞蛤蟆出油了。

樊登:所以去读了两年心理学的课程以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王小骞:我最大的收获是,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养育道路上的那个光在牵引着我往前走,而不是以前浑浑噩噩的、东一句西一句、片段式的那种养育的碎片化的所谓经验,也不是代际传递下来的那些东西,在错误中反复,在错误中循环。

我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感受生出来,叫使命感。以前要是有人曾经跟我讲,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真的要笑出声来。我心里的潜台词:你是谁呀?

樊登:你把命使到哪儿啊?

王小骞:对呀,你还使命感。但是我学完之后,我真的有使命感。我觉得我学到了这些东西,应用、实践、然后去总结,在我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明显的那种不一样。那么应该对所有的家长,在困扰中的家长也是有帮助的吧,他们还不知道而已,所以我愿意为此去使上命。

樊登:而且我看了王小骞老师的这本书以

后,我觉得跟我预料的完全不一样。我过去以为说,我给你写个推荐就算了,结果一翻这个书,发现写得很专业,有很多学术的这个名词,很深入,所以我决定请她来做这个《作者光临》。

分了六个模块。第一个叫作亲子沟通,第二个叫作暗理性,然后增强回路、人的塑造、还有内驱萌芽以及角色觉醒。

第一个问题我就没看懂。什么叫55387定律?

王小骞:我之前也不知道,但是当我知道了55387定律,也琢磨它了之后,我真的是太受益了。这是一个美国的社会语言学

家提出来的,这个人叫阿尔伯特。55%+38%+7%=100%,55387。它是一个人际沟通最最基础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被这个人给找出来了。

55%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人际沟通的时候,它决定你沟通效果的是你的仪表。比如说你面试的时候,你穿的得体不得体。然后还有你的态度,你是傲慢的,还是谦逊的,你是友好的,还是冷漠的,这个就是人际沟通效果的55%。没张嘴说话,就是一个样子。

樊登:看了一眼不喜欢。

王小骞:对。就跟李健那歌一样,我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连话都没说。

樊登:55%特强大的这种。那38呢?

王小骞:口气,口吻。同样的一句话,宝宝吃饭了,这是温和的、平稳的、正常的。宝宝吃饭了!你看。就是这个语气和口吻,决定着人际沟通的这个38%的效果。

语言的内容只占7%。如果55和38都没管理好,那个7根本输出不了。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表面上的温和,你的那个肢体语言早就已经泄露了内心的秘密。比如我拿本书,宝贝看书了!是吧,孩子马上就抓到了,你又来了,所以孩子会马上就进入对抗。

樊登:我看这里边还有一个设计很有意思,就是每一章都拆一个字。这个《有效沟通》这一章,拆的是繁体字“听”这个字,这有什么讲头呢?

王小骞:繁体字的那个听真的是听的要义。左边十目一心,用耳为王,左右结构的。

樊登:那个四是横过来的目。

王小骞:对。人都不长十只眼睛,指的是要看着,用眼睛看着孩子,用一心一意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去用耳朵听,这才是听之王者。我们很多家长不会听,觉得我没必要听你说,我是你爸你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不多了去了,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就听我的就行了,我是爱你的,我都是为你好呀。于是他就不听了,耳朵闭上了。

樊登:实际上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讲了那么多书,关于孩子沟通的,永远都是说倾听是第一位。

王小骞:对,听大于说。

樊登:你也得能够理解,得能够反映情感。你这书里边写道,如果孩子就比如让父母抓狂,父母忍不住就会大喊大叫,这个怎么解决呢?就是怎么能够克服这个想要大喊大叫的这种感觉?

王小骞:这个在第二章当中,就是关于情绪管理,主要是写给父母的。因为很多的家长跟我提问的时候都是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做不到,我到那根节上我就是一下子原地爆破了,我忍不了。那这时候其实就是说,对自己情绪的一个识别,然后接纳,疏导。这里面有很多的细节的东西,从心理学里面对于情绪的认知以及管理上的可以说是操作层面的事情,家长他不太知道。

发表评论

发现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