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经济学思维》这本书时,我深受启发,它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让我重新审视了读书和学习的方法。这本书并不是系统地介绍经济学理论,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来探讨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或市场规则。
书中提到的关于读书的观点,我深感赞同。首先,我们的社会对于读书和教育存在一些误解。一个正常的社会,大部分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能够带来财富的实用性知识上,这些知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实际上,更多的实用性知识是通过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也就是所谓的“干中学”。
在中国社会,人们往往盲目地抬高读书的地位,好像阅读就是一种高尚脱俗的行为,或者认为“读书无用”。实际上,阅读应该像生活中的其他必要环节一样,比如喝水、上厕所,只有当我们把阅读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
书中提到的“读书之三要”和“读书之三不要”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之三要”:
要阅读整本书。现在社会碎片化信息太多,人们缺乏整体框架和推理能力,容易盲从。阅读整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在整个框架中的位置。
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对于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书籍,带着问题去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增强满足感。
读书需要和人讨论。一个人读书容易产生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理解了,但实际上可能并未真正理解。与人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读书之三不要”:
不要带着包袱去读书。不要因为读过几本书就自视甚高,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其在社会中的综合价值决定的,而不是自己说了算。
不要玩物丧志。这个观点我略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主要看个人的习惯,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不要只知读书,不知现实。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有些人只具备书本知识,但脱离社会现实,处理实际事务时能力较低,甚至会对自己和社会产生扭曲的认识。
发表评论